当前位置:首页 > 训犬百科 > 正文

农村常见的“拉拉秧”你认识吗?有什么用处?

农村常见的“拉拉秧”你认识吗?有什么用处?
  • 共5个回答
  • 漫行草木间漫行草木间回复
  • 拉拉秧这几年在农村田野可是“泛滥成灾”了,路边、沟坡、地边上、林下,除草剂到不了的地方,都有它们的踪迹。

    拉拉秧是侵犯能力很强的一种杂草,夏秋季,农村很多杂草丛几乎都会被它覆盖了。这是五一假期期间拍到的拉拉秧,在乱石头堆中冒出来,过些日子,这里就只看到拉拉秧而看不到石头了。这种让人讨厌的恶性杂草,小蜜蜂却很喜欢呢!

    拉拉秧是重要的“粉源植物”,利于蜜蜂繁殖

    被人们一直赞叹勤劳的小蜜蜂,它们主要食物除了“花蜜”之外,还有“花粉”。蜜蜂采集花蜜或花粉主要是为自己贮备食物,聪明的人类在悄悄窃取蜜蜂的食物,算是不劳而获吧。

    人们跟小蜜蜂抢夺的战利品,除了“蜂蜜”,还有“蜂花粉”。而花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脂肪等多种营养物质,对蜜蜂的繁殖还很重要。因此不管是产花粉或花蜜的植物,都是很受小蜜蜂的喜爱。

    而拉拉秧呢,花粉特别丰富(雌雄异穗,雄花散粉),而且其花粉对蜜蜂无毒,属于很重要的一种“粉源植物”。

    拉拉秧花期长,5-10月份都有花开。尤其是到秋季,天气转凉,开花植物少了,而分布较广的拉拉秧就成了蜜蜂的主要食源之一。

    据悉,秋季是要繁殖一批越冬蜂的,拉拉秧此期正好散粉,花粉又多,有利于蜜蜂的繁殖。

    拉拉秧花粉多,对蜜蜂是好事儿,对人却不友好了,据悉有不少人对拉拉秧花粉过敏。看报道,拉拉秧是引起秋季过敏性鼻炎、甚至哮喘的原因之一。

    在过敏性疾病高发的秋季,拉拉秧开花旺盛,而且分布又那么广,花粉过敏的人群就要注意了。

    欢迎关注“漫行草木间”,喜欢记得转发。草木心,乡间味,细细品,漫漫行。

  • 农嫂话农事农嫂话农事回复
  • 拉拉秧这种植物在我们农村里随处都能见到它蔓爬的身影,每一个生活在农村的人对它都是在熟知不过了。拉拉秧学名葎草,为桑科葎草属一种野生的攀藤植物,别名我们这里也有叫它血见愁、拉拉缨或是拉狗蛋,超强的生命力,让它无所不在。最是常见丛生于我们乡村里的田间地头,沟渠野地或是石缝瓦砾中。拉拉秧的生命力是十分旺盛的,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生长。

    拉拉秧这种植物的生长形态:为一年生或多年生常绿缠绕草本植物,3月下旬间出苗,蔓藤可长达4米多,它的茎有纵棱色淡绿;叶呈近肾状五角形,基部呈心形,先端急尖或渐尖,叶片边缘有粗锯齿,叶两面生有粗糙刚毛,茎枝和叶柄上密生倒钩刺;此植物雌雄不同株,雄株会在7月中下旬开花出绿色的小花,花序圆锥状;雌株8月开花期是在8月中下旬,花序为穗状,9月中下旬种子成熟。

    这种植物虽然有资料记载它是一株可用于医药入药作用的植草,但在农村中、在我们农人眼里是它就是一种极不受人待见的有害野草,除了嫩茎和叶可做食草动物的饲料外,在对于我们农民来讲基本没有什么用处可言的。

    拉拉秧这种植物不受我们农人待见的原因是因为,它超强的生命力和繁殖速度,让它成为了影响农业生的有害植草,使得只要有它生长的地方,到最后其它植物都会被它所淘汰,尤其是当它生在田间地块时,不管田间里头种植的是什么作物,只要被拉拉秧攀援上,那么田间里的作物基本就无法生长了,它不仅会争夺田间中的土壤养份,而且还会缠绕或者覆盖作物,造成农作物缺乏营养,失去光合能力,逐渐失去长势,会严重的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。所以,拉拉秧对于我们农人而言,没有什么用处,在我们农人这,它就只是一种妨碍农业生产的有害杂草,

  • 清潭清潭回复
  • 拉拉秧人称“活血草”。拉拉秧是一种植物,也是一种中草药。拉拉秧的学名葎草,五爪龙,别名拉人藤,活血草。

    拉拉秧为常见的杂草,也有人叫它锯子草,植株长1~5米,是多年生或一年生之蔓性草本。每年的花期在5~10月份,单个果为扁球状的瘦果,果实聚花果绿色近松球状,叶子表面有锋利的锯齿。拉拉秧它的藤爬能力非常强,即使在贫瘠的土壤,它也可以生长得极其旺盛。

    在农村拉拉秧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饲料,一年四季,春,夏,秋,三季皆可采收,它是一种天然有机饲料,人们用拉拉秧它的整个植株拿来喂鸡,鸭,鹅,家禽类的都可以,给农民省了不少的饲料钱。拉拉秧煮水,洗头都非常的不错,洗后的头发乌黑亮丽。在夏季拉拉秧生长的旺盛,有些村里人采收它,拿回家把它剪成一节一节的晒晾干当草药卖,也可以卖12块钱一斤。

    拉拉秧是一种野生食材,可以食用,在春天,人们用它的嫩芽拿来做菜,凉拌非常的美味。拉拉秧被人们叫做活血草,因为它味甘,苦,性寒,清热解毒,利尿消肿对初期痔疮有着一定的好处。

  • 家在南乡家在南乡回复
  • 农村常见的“拉拉秧”,在我们招远南乡叫做“拉狗蛋”,顾名思义就是家里养的土狗,可以说是好养皮实的代表,在拉拉秧丛里走一圈,也会被它锯齿般的边缘割伤,落荒而逃,所以才有了“拉狗蛋”这样的美名。老百姓就是这么接地气,给“拉拉殃”起名字也是这么贴切。其实,“拉拉秧”的学名叫做葎草,这中规中矩的名字,叫起来还挺顺耳的。

    村里老百姓对于“拉拉秧”可是讨厌得很,谁家的庄稼地里有拉拉秧,要赶紧连根拔除。要不然几天的功夫便会爬蔓长大,不小心让它开花结籽,这籽落到地里可就麻烦了,年年是“锄也锄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。拉拉秧的生命力极其顽强,藤蔓虽然柔软,却是要费大力气才能拽断,而且上面生满了细小锯齿,不戴手套的话,凡是沾到的皮肤裸露处,立刻拉出细小的痕迹,渗出血水,让你又痛又痒。

    如果是在果园里有拉拉秧,而且不小心让它的藤蔓爬到了苹果树上,没有及时摘除的话,只用个把月的,便会爬满整棵果树,硕大的手掌叶片吸收阳光雨露,遮挡果树生长。等到秋天你再看看,别的果树是硕果满枝头,爬满拉拉秧的果树不光结的果子又瘦又小,连叶子也快掉光了。

    说完了拉拉秧的缺点,再说说它的优点。从小在地里干活的时候,我对拉拉秧就敬而远之。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。打心眼里觉得这种植物毫无用处,不过夏天在山里放牛时,发现家里那头大黄牛,拉拉秧也是耕牛的青饲料,长长的舌头一伸一卷拉到口中,吃得是津津有味。

    其次果园里的篱笆,用棍子并排立好拉好框架,篱笆外的拉拉秧立刻顺竿爬,只要离得远一些,不要让它爬到篱笆内的果树上,这家伙柔软的藤蔓,硕大的叶片,能把篱笆里层外层缠绕得像一道密密实实的墙,不用说路过的行人避得远远的,就连农村的猫、狗、鸡、鸭也是敬而远之。所以拉拉秧做篱笆,挺尽本分的。

    第三让农村人见了就头疼的拉拉秧,居然成了年轻人的新庞。以白色为基调的客厅里,摆上透明的大瓶子,里面装满水,从山里拽根拉拉秧的藤蔓,插在水里,长长的藤蔓垂下来,巴掌大的叶片展开,现代化气息浓厚的整体装修风格,立刻多了几分田园气息。

    听邻居说,这种生在水里的拉拉秧,揪去梢头,从创口里流出的透明汁水,被蚊虫叮咬后抹上,止痒效果确实不错。即使在山里干农活,也可以随处揪点拉拉秧的叶片,放在掌心里搓碎揉出汁液来,抹在蚊虫叮咬的疙瘩上,也是立竿见影。原来这人见人厌的拉拉秧,人家也有优点啊。

    总之,在我们当地农村常见的“拉拉秧”,是庄稼地里的“害草”,确实不讨人喜欢。听村里的老村医说,葎草晒干,切碎,和其它草药配用,也是一味不错的中药。那句人们常唠叨的“天生我才必有用”,用在拉拉秧身上,还真是有几分道理。

    我是家在南乡,喜欢和您唠唠关于农村的点点滴滴,记得点赞、关注和转发,让我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。

  • 刺楸刺楸回复
  • 拉拉秧不是绞股蓝,也不是五爪金龙,切记!

   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【刺楸】,了解更多农村趣闻趣事。

    拉拉秧,农村路边荒废的地块最常见的一种藤,其肆虐疯长的程度丝毫不亚于藤三七,只要落地生根,很快就能占领空地而称为优势种,让其他野草难以生存。拉拉秧的藤不止4米,最长的能达10米以上,藤叶繁茂,盖住地表让人看不清地貌如何。说得如此神奇,那「拉拉秧」究竟是何方神圣呢?有人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后,「这不就是绞股蓝吗?有甚大惊小怪的?」刺楸想说的是,拉拉秧不仅像葫芦科的绞股蓝,还类似旋花科的五爪金龙,但它们之间确实无甚关系。

    一、拉拉秧的档案

    拉拉秧,让许多小伙伴一提到就心有余悸的一种「神草」,其实是桑科的葎草,植物学以《唐本草》记载的葎草为其命名,而它的名字倒是很多,例如《名医别录》的勒草,《救荒本草》的葛勒子秧。其实,勒与拉的意思差不多,都是指划剌,葎草也确实担得起该名,因为它周身都有倒钩刺,能划伤人。

    去地里最讨厌葎草了,轻轻一碰犹如被锯齿拉了一般火辣辣的,又痒又疼,但伤口又不大。光腿杆从葎草丛中走过,一道道口子是免不了的,整根腿杆都冒血珠。除了拉拉秧的别称,葎草还有拉蛋秧、拉狗蛋、拉拉藤、割人藤、锯锯藤、山麻秧、涩拉秧等别名。

    二、拉拉秧的用处

    拉拉秧为入侵很强的植物,一但出现就很难根除,甚是讨厌。然而,拉拉秧并非一无是处,农村小孩摘来晒干后当叶子烟。嗅两口,和丝瓜藤的口感差不多。

    感觉现在只要是野生植物,都可以入药,拉拉秧亦如此,但由于并不稀缺,因此并无人重视与保护,反倒想解决掉它。别看拉拉秧有倒钩刺,但可割给兔子和牛当草料吃,刺楸听农民讲,兔子吃了还不易生病。

    此外,我们都知道,植物分类时将亲缘关系近的植物分到同一类,同类植物在外观和用途上都类似度高,所以有时可用一种替换的用途。在桑科葎草属中,总共有3种植物,出了拉拉秧葎草,还有啤酒花和滇葎草,它们的果穗都用到啤酒的酿造中,但最常用的还是啤酒花,而拉拉秧葎草在啤酒花缺少时可取而代之。

    以上就是刺楸对植物『拉拉秧』的介绍,如果觉得回答得挺好的就点个赞,并顺便关注一下吧,谢谢。

发表评论